飲食習慣是日常生活中最直接影響健康的行為之一。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過量進食、偏食、宵夜、狼吞虎嚥、用餐不規律等,會對身體造成多重傷害,並與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密切相關。相反地,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維持理想體重、促進消化、穩定血糖與提升整體健康。以下將從不同層面探討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一、過量進食
現代人因外食頻繁、份量過大,加上進食過快導致飽足感訊號延遲,常不自覺進食過量。
- 影響體重與代謝:每日多攝取200大卡,一年就可能增加約10公斤。
- 消化系統負擔:暴食可能導致胃脹氣、胃酸倒流、腸胃不適。
- 情緒性進食:壓力或情緒低落時以食物紓壓,長期導致肥胖與依賴性進食行為。
二、宵夜與晚間進食
睡前進食會使能量無法即時消耗,轉化為脂肪儲存,特別容易堆積於腹部。
- 影響內分泌:宵夜會干擾胰島素與瘦體素分泌,造成血糖不穩與食慾增加。
- 打亂生理時鐘:長期夜間進食與睡眠不規律相關,增加代謝疾病風險。
- 降低睡眠品質:飽腹狀態不利於入睡,或因胃食道逆流影響睡眠。
三、偏食與營養不均衡
挑食或排斥特定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會導致營養素缺乏。
- 缺乏膳食纖維:易造成便祕、膽固醇過高、腸道菌相失衡。
- 維生素與礦物質不足:如缺乏鐵、鈣、維生素C,影響免疫力、骨質與皮膚健康。
- 偏重單一營養來源:高糖、高脂肪飲食會增加肥胖與三高風險。
四、用餐速度過快與用餐不專心
現代人常邊用手機、看電視邊吃飯,導致進食速度過快,飽足感出現延遲。
- 增加攝取量:進食過快者比慢食者平均多攝取10-15%的熱量。
- 消化不良與腸胃道問題:快速進食導致咀嚼不足,影響胃腸運作。
- 影響心理飽足感:注意力分散導致無意識進食,降低飽足感。
五、飲食時間與規律性
規律的進食時間有助於穩定代謝與控制食慾。跳餐或延後進食會影響血糖穩定與飢餓感調節。
- 跳餐導致暴食:常見於早餐未吃,午餐吃得過量。
- 影響胰島素敏感性:不規則飲食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
- 干擾生理節律:影響腸胃蠕動與消化酵素分泌,導致腸胃不適。
六、不良飲食習慣的長期健康風險
-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因高熱量、高油脂、低纖維飲食所致。
-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與過鹽、過糖、過油有直接關聯。
- 癌症風險上升: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加工肉品與高脂飲食與某些癌症(如大腸癌)相關。
七、建立良好飲食習慣的策略
- 定時定量:建立規律進食時間,避免暴食與宵夜。宋明樺營養師表示,長時間不吃東西,會造成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經,使交感神經興奮,易導致焦慮、情緒不穩,定時定量絕對是控制體重的一大重點,確實執行定時定量,減重就已經成功1/3。不吃晚餐,帶著飢餓感睡覺、或進食時間過晚,都會影響睡眠品質。主因是一旦進食就會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引起胃食道逆流,會傷害比胃黏膜還要脆弱的下端食道黏膜,造成食道糜爛、潰瘍。
- 全食物原則:宋明樺營養師強調,攝取營養要以食物為主,而不是食品。多選擇原型食物,少加工、少油少糖少鹽,每種食物中含有各類人體正常運作所需要的營養素外,各類食物在身體中也會互相影響、有著協同作用,而且長期不攝取油脂,並不會瘦下來! 反而會影響到身體代謝,引發肥胖。
- 細嚼慢嚥: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有助腸胃吸收與增加飽足感,家醫科醫師楊智雯說,透過細嚼慢嚥逐步延長進食時間,並且調整飲食順序,先吃蛋白質,再吃碳水化合物,避免因傾食症候群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還能延長飽足感。
- 餐前喝水:喝水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排出體內老廢物質,也具有提高代謝,幫助瘦身的效果,進食前30分鐘喝水,但要避免蘇打水、果汁,如此可增加飽足感,降低進食量;但如果飲水後立刻進食,會導致消化液被沖淡,反而妨礙消化,因此要提前30分鐘喝水,才能發揮效果。
- 專心用餐:專注於食物本身,避免邊滑手機邊吃飯,沒有其他事物干擾,一餐放慢到至少 20 分鐘才完成,這是大腦得到「已經吃飽了」激素的平均時間,在專心吃、慢慢吃、用心吃的前提下,自然很容易感受到身體的飽足訊號,吃飽了就停。
- 食物日記:記錄每天所吃內容,有助於意識飲食模式並作出修正,讓你全天做出更有意識的膳食選擇,並防止你在兩餐之間盲目地亂吃。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也會使用它們來確定你可能對哪些食物或成分敏感。
八、與專業人員合作
若自我調整成效不佳,可尋求營養師協助,針對個別飲食習慣進行分析與改善建議。
- 定期進行飲食評估與追蹤。
- 設計符合個人生活作息的飲食計畫。
- 結合心理行為介入,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改善暴食與情緒性進食。
飲食習慣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反映。良好的飲食習慣需要從日常細節中培養,並非一蹴可幾。透過對自我飲食行為的觀察與調整,不僅可達到減重與體態控制的目的,更是預防慢性病、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選擇健康的飲食習慣,等於選擇更長久且有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