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7 日 上午 9:16

cancer
首頁 / 肥胖對疾病的影響 / 減重,不只是為了變瘦,其實也是一種抗癌行動!

減重,不只是為了變瘦,其實也是一種抗癌行動!

減重,不只是為了變瘦,其實也是一種抗癌行動!

目錄

肥胖跟癌症的發生有關連嗎?

很多人都知道,肥胖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的風險,但肥胖跟癌症有關嗎?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冠至指出,「是的,肥胖與癌症的關聯性已經有非常多研究證實。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資料,肥胖與至少 13 種癌症有明確關係,包括大腸癌、乳癌(停經後)、子宮內膜癌、肝癌、腎癌、胰臟癌、胃癌、食道腺癌等等。」

我們要知道,肥胖不僅只是體重變重、脂肪堆積,其實它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與內分泌異常狀態。它主要有以下四大機轉:

第一,慢性低度發炎。肥大的脂肪細胞會分泌促發炎因子(如 TNF-α、IL-6),長期發炎增加 DNA 損傷與突變機率。
第二,胰島素與 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訊號活化。高胰島素與高 IGF-1 狀態會刺激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
第三,賀爾蒙失衡。停經後女性的脂肪組織仍可將雄激素轉換成雌激素,增加乳腺與子宮內膜細胞增生機會。
第四,脂肪細胞因子失衡,例如 leptin(瘦體素)上升、adiponectin(脂聯素)降低,促進血管新生與腫瘤生長。

哪些癌症類型與肥胖的關連特別顯著?

這其中,有幾種癌症與肥胖的的關連特別明確。

對於肝臟來說,肥胖往往會經由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發展為脂肪性肝炎(NASH),進一步造成肝臟的纖維化/肝硬化,最後可能導致肝癌。

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脂肪性肝炎(NASH)→肝臟的纖維化/肝硬化→肝癌

對於食道來說,肥胖增加胃食道逆流(GERD)的風險與嚴重度,長期酸暴露可能造成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即因長期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細胞病變,是食道腺癌前病變的現象),進而提高罹患食道腺癌的風險。

除了肝癌及食道腺癌之外,另外像是停經後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胰臟癌、腎癌等癌症,都有高度一致的流行病學與生物學證據支持其與肥胖相關。

肥胖甚至影響癌症的治療及預後

此外,肥胖也影響癌症的治療效果和預後(治療的反應和效果)。陳冠至醫師指出,肥胖患者在癌症手術中風險通常比較高,像是麻醉、傷口癒合和感染的機率都相對增加。作化療或放療時,因為藥物劑量計算更加複雜,加上肥胖造成的藥物分布改變,以及長期的慢性發炎狀態,使治療效果可能打折扣。

不僅如此,肥胖還可能造成多種癌症的復發率較高、整體存活率較低。因此在腫瘤照護中,把「體重管理」納入治療流程,是相當重要的策略。

那麼減重真能降低癌症發生率嗎?

如果肥胖會增加癌症風險,那麼減重真的能降低風險、甚至改善病人的存活率嗎?

「可以的。」陳冠至醫師指出,根據多項大型長期研究顯示,像是透過代謝手術這類能達到顯著且持續減重的方法,患者在後續的整體癌症發生率和癌症死亡率都比對照組低,而且減重幅度越大,風險下降越明顯。

這也意味著,體重本身是可以被介入、而且可逆轉的關鍵危險因子。相關動物研究也支持這點,當你限制體重增加,可以預防許多器官的腫瘤發生。

小心!錯誤的減重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體重控制雖然重要,但是錯誤的減重方法,可能反而增加健康風險。陳冠至醫師提醒,「有些減重方式可能帶來反效果,像是極低熱量飲食(VLCD)或快速減重,若缺乏醫療監測,容易導致肌肉量流失、免疫功能下降,對於癌症高風險族群,甚至可能削弱抗腫瘤的免疫監視功能。此外,使用未經核准的減重藥物或偏方,也可能引發肝腎毒性。」

因此,減重應該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且以維持肌肉量為核心,必要時建議由醫療團隊評估並監測,包括營養師、醫師和運動專業人員的合作。

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還能進行減重嗎?

回來談到癌症,既然減重有必要,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仍能持續進行減重,但必須非常謹慎。畢竟在癌症治療期間,首要目標是維持足夠的營養與肌肉量,以支持免疫功能和治療耐受度。在化療、放療或術後恢復期間,若快速或過度減重,可能導致惡病質(cachexia,是一種因慢性疾病、常見於癌症、慢性心衰竭、慢性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等,所導致的持續性全身代謝異常)風險上升,影響癌症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如果患者同時具有肥胖與代謝相關疾病,建議採取溫和且營養均衡的減重策略,例如適度減少熱量攝取、提高蛋白質比例、搭配低衝擊運動,並由腫瘤科與營養團隊共同監測。當治療結束後,體重管理計畫便可以更加積極,作為復發預防與提升長期預後(治療的反應和效果)的一部分。

有哪些減重建議可提升抗癌效果?

臨床上,對一般族群來說,即使只有 5–10% 的體重下降,也足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慢性發炎,進而降低部分癌症的風險。醫師建議的基礎方法,包括健康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增加全穀蔬果、限制紅肉和加工肉)、規律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以及減少久坐。

對於 BMI 大於 30 且屬高癌症風險的族群,如果生活型態的改變效果不足,可以在醫療團隊監測下使用藥物、內視鏡減重手術或代謝手術,將「抗癌」納入體重管理的目標。

最後,陳冠至醫師提醒讀者,控制體重不只是為了外觀或慢性病,其實也是一種抗癌行動。肥胖和癌症之間的關係非常明確,但我們可以透過健康的飲食與生活方式降低風險,甚至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也能因為體重改善而提升治療效果。

Kuan-Chih Chen

陳冠至 醫師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中心綜合醫院肝膽胃腸科兼任主治醫師
雅丰麗緻診所兼任主治醫師

  •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
  • 台灣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專科醫師
  •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中央病院內視鏡中心研修醫師
  • 日本埼玉醫科大學國際醫療中心內視鏡中心研修醫師
  • 教育部部定講師

健康 • 纖瘦網 © Copyright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