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3 日 上午 6:03

減重應該怎麼吃?
首頁 / 飲食是關鍵 / 減重應該怎麼吃?

減重應該怎麼吃?

減重應該怎麼吃?

目錄

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與外食頻率增加,肥胖已成為現代人常見健康問題。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成人過重與肥胖率超過45%,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息息相關。減重的本質在於長期、穩定地建立「熱量赤字」,即攝取的熱量低於消耗量。雖然市面上充斥各種瘦身法與斷食法,但真正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仍是從科學與營養觀點出發,調整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

一、減重飲食的原則

  1. 熱量赤字(CaloricDeficit)減重的本質,是讓身體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的熱量,產生所謂的「熱量赤字」。當攝取的熱量不足以支撐日常活動及基礎代謝時,身體會動用脂肪儲備來產生能量,從而達到減重的目的,但是過度節食反而導致肌肉流失與代謝下降,增加復胖機率,而熱量的品質和來源,也會影響減重效率與健康。
    飲食上應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蛋白質,減少精製糖、高脂肪及加工食品,均衡飲食才能達到健康的減重目標,
  2. 高纖維、低升糖指數(GI)食物:選擇GI值低,未精製的全穀類食材如糙米、燕麥、蕎麥能穩定血糖與延長飽足感。
  3. 高蛋白飲食:蛋白質能維持肌肉量、提升飽足感,每公斤體重建議攝取1.2~1.5克蛋白質,如雞胸肉、魚類、豆類。
  4. 控制脂肪攝取:選擇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酪梨、堅果;避免反式脂肪與油炸品。
  5. 避免高熱量、高脂肪及精緻糖與加工食品:如蛋糕、含糖飲料、速食、油炸食物、肥肉等,熱量密度高卻營養價值低。

二、餐次與進食方式的調整

  1. 少量多餐:每日進食4至6次(含小點),可穩定血糖、減少暴食風險。
  2. 規律進食:三餐定時,避免長時間空腹導致下餐暴食。
  3. 細嚼慢嚥:每口咀嚼20~30次,增加飽足訊號傳遞時間,降低食量。
  4. 避免情緒性進食:察覺自己進食的動機,避免以食物紓壓,建立正向情緒管理機制。

三、科學飲食策略:不節食、吃對東西

  1. 設定合理熱量目標
    一般建議每日熱量赤字為300~500大卡,能較穩定且健康地減重每週約0.5~1公斤。以下為簡易計算方式:
      • 計算基礎代謝率(BMR):男性BMR=66+(13.7x體重KG)+(5x身高cm)-(6.8x年齡)、女性BMR=655+(9.6x體重KG)+(1.8x身高cm)-(4.7x年齡)。
      • 根據活動量調整出總消耗熱量(TDEE):BMR ×活動因子。
      • 每日飲食熱量控制在TDEE減300~500大卡之間。
  2. 建立均衡飲食結構
    每一餐建議包含三大營養素:
    • 碳水化合物:建議選擇低GI值的複合型碳水(如糙米、燕麥、地瓜、全麥麵包),避免精製澱粉(如白飯、白麵、糕點)。
    • 蛋白質:增加蛋白質攝取有助於增加飽足感、保留肌肉質量。建議來源包括:雞胸肉、魚類、豆腐、蛋、乳製品。
    • 脂肪:選擇好脂肪,如橄欖油、酪梨、堅果、深海魚類。避免反式脂肪及高飽和脂肪的油炸食物。
  3. 吃得更有飽足感的技巧
    • 增加膳食纖維:如蔬菜、豆類、水果,能延緩消化與吸收,提高飽足感。
    • 選擇低熱量高體積食物:例如湯品、沙拉、蒟蒻。
    • 多喝水:水能暫時增加胃部容量,幫助控制食慾。

四、減重飲食常見方法

選擇適合自己生活型態且能長期執行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策略。

方法 原則 優點 缺點
控制熱量(CICO)
熱量赤字
理論清晰、彈性高
需紀錄飲食、有學習成本
生酮飲食
高脂肪、極低碳水
控糖快、初期減重明顯
不易長期維持、有副作用風險
低醣飲食
減少碳水攝取
血糖穩定、減少水腫
需注意營養均衡
間歇性斷食
限時進食(如16/8)
有助控制熱量、不需特定食譜
有些人易暴食、血糖不穩

五、常見減重飲食錯誤觀念

  1. 只吃生菜沙拉就能瘦?
    只吃蔬菜不但營養不足,也難以持續。身體可能進入「節能模式」,減緩代謝,反而導致復胖。
  2. 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
    長期極低碳水會導致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碳水是腦部的主要能量來源,建議以複合碳水為主,而非完全排除。
  3. 運動後大吃補償?
    運動雖能消耗熱量,但強度不足或後續暴食會抵銷運動效果。
  4. 喝代餐就能快速減重?
    部分代餐熱量控制得宜,短期有效。但若成分不明或長期依賴,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

六、實際操作建議

  1. 建立飲食日記或使用APP記錄
    紀錄每日攝取的食物與熱量,有助於了解自己的飲食習慣與問題點。推薦使用如 MyFitnessPal、LoseIt! 等工具。
  2. 計劃每一餐:掌握「健康餐盤」概念
    • 1/2蔬菜(生或熟)
    • 1/4蛋白質(瘦肉、豆類、蛋)
    • 1/4碳水(全穀雜糧)
    • 適量健康油脂(橄欖油、堅果)
  3. 定時進食,避免宵夜與情緒性進食
    規律的飲食能幫助身體建立節奏,避免暴食與代謝紊亂。若有情緒性進食傾向,建議學習覺察與替代策略,如寫日記、散步。
  4. 配合運動增加熱量消耗
    建議每週150分鐘有氧運動+2~3次重量訓練,不僅有助減脂,更能維持肌肉與提高基礎代謝。

吃得健康、吃得長久,才是減重之道
減重絕不等於挨餓。真正有效且可持續的減重方法,是「吃得對」而非「少吃一點」。當你理解食物與身體的關係,選擇營養密度高、飽足感強的飲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讓減重變成一種健康而持久的生活方式。

溫馨 小提醒

健康 • 纖瘦網 © Copyright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