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糖尿病都與肥胖脫不了關係!
在臨床上,我們常常遇到一些糖尿病患者,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與肥胖的關聯非常密切。當體內脂肪過多時,尤其是內臟脂肪,會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為了讓身體能夠順利將血糖轉換為能量,胰臟就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阻抗」,一旦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血糖就會升高。
肥胖與血糖、血壓、血脂這三高狀況息息相關,其中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最為深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對大血管與小血管造成損傷,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衰退甚至進展到洗腎,以及視網膜病變、視力惡化等問題。
好消息是,一旦成功減重後,通常都能觀察到病人的血糖狀況明顯改善,甚至可以減少用藥。
糖尿病患者適合怎樣的減重療法?
若糖尿病患者本身合併肥胖,減重往往是控制病情的關鍵。然而,減重之路並不容易。大家都知道要少吃澱粉、油炸食物,也知道要多運動,但「知易行難」,更難的是長期堅持。
除了飲食與運動控制外,目前也有藥物能幫助抑制食慾、改善代謝,例如GLP-1類藥物,這些藥物在臨床上證實對減重與血糖控制都有幫助。但一旦停藥,若生活習慣未改,體重很容易回升。
傳統上,嚴重肥胖者有時會考慮減重外科手術(如胃繞道、袖狀胃切除術)。但近年隨著內視鏡技術的進步,我們有了「胃鏡減重」這個不切除、不繞道的新選擇。透過胃鏡進行縫合,將胃的容量縮小為接近管狀的形狀,讓患者較容易產生飽足感,進而減少進食量。
這樣的方式不須依賴強烈意志力,也不會破壞原有的腸胃構造,更符合人性的需求。
根據目前建議,胃鏡減重手術(如ESG)主要適用於BMI ≥30者,或BMI ≥27且有代謝相關疾病(三高)者。這也是我會推薦給許多合併糖尿病的患者的一項療法。
胃鏡手術與外科手術的差別?
外科減重手術屬於侵入性較高的方式,可能會切除部分胃部,或改變腸胃道的走向,導致營養吸收下降甚至缺乏;手術風險、恢復期與併發症風險也相對較高,術後患者往往需要長期補充維生素與營養素。
相對而言,胃鏡減重手術是一種「不開刀、可逆性、微創」的中庸療法,無須住院,當天即可返家,最慢第三天就能回復工作,併發症發生率低(約千分之二),且不會造成永久性解剖改變。
pose2.0 DH 手術是什麼?效果如何?
近年來台灣引進的「雪靴夾胃摺疊 POSE 2.0 DH 手術」(簡稱 POSE2),原理上也是透過內視鏡方式將胃部縫合成管狀,與傳統胃鏡縫胃手術類似。不同的是,它的縫合器械設計較為直覺,操作上更簡單,手術時間更短,對病人與醫師雙方都更為友善,也有助於降低麻醉風險。
根據目前國外的數據,POSE 2 平均可達到 15%~20% 的體重減重率。例如一位體重 100 公斤的病人,術後平均可減重至 80~85 公斤。效果與其他胃鏡減重技術相近。
真實案例分享:從糖尿邊緣走回健康

我有一位病人,他是餐酒館老闆,因長期飲酒及飲食不規律,出現肥胖與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身高 180 公分的他體重一度達到近 100 公斤,且糖化血色素也達到 9.8,已明顯達罹患糖尿病的狀態。
一開始他靠運動與減重藥物控制,三個月內瘦了 10 公斤,糖化血色素降到約 7。不過後來因疫情衝擊失去運動動力,體重又回升。我建議他接受胃鏡減重手術,術後體重穩定維持在 85 公斤,糖化血色素與三高指數也明顯改善,用藥量從多種減為一、兩種。
這樣的例子在我門診中其實很常見。許多男性一旦得知糖尿病,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擔心性功能受影響,這與血管及神經病變有關。
但我常說:如果肥胖問題不解決,即使吃再多藥,效果都會有限。而減重才是從根本著手的關鍵。
當體重減下來,不代表糖尿病就此痊癒,但往往能改善胰島素阻抗、穩定血糖,甚至逐步減藥,回歸正常生活。